阿里云CDN和腾讯云CDN谁更好?性能价格速度全面对比选择指南
凌晨三點還在調試客戶的全球加速配置,手邊兩台筆電同時跑著阿里雲和騰訊雲的監控數據。這種場景十年來重複了上百次,今天乾脆把壓箱底的對比數據攤開說——不是廠商宣傳稿,是我們這種每天被流量洪峰和DDoS警報追著跑的人的真實體感。
先戳破個泡沫:根本不存在「絕對最好」的CDN。去年某跨境電商把全部業務從騰訊雲遷到阿里雲,三個月後又遷回30%節點,為什麼?歐洲客戶投訴支付頁面加載卡頓。而當我拆解騰訊雲在法蘭克福的節點架構時,發現他們竟用當地運營商自建機房替代了第三方合作,這種骨頭縫裡的細節才是決勝關鍵。
速度這東西很狡猾。看官方文檔都寫著毫秒級響應,實際把測試腳本扔到東南亞電信機房跑一周,差距就現形了。某遊戲客戶的台灣玩家實測數據:阿里雲高雄節點晚高峰波動達到47ms,騰訊雲穩定在29ms附近。但切到矽谷節點就反轉了,阿里雲借助AWS骨幹網,比騰訊雲快出半個身位。所以別信全球均速對比圖,你的用戶在哪,哪裡就是戰場。
價格戰水下的暗礁
當你看到騰訊雲「1TB流量包¥99」心跳加速時,先摸下後頸——有沒有注意到小字寫著「僅適用於中國大陸二線地區」?去年雙十一某直播平台踩了這個坑,實際結算費用比阿里雲95峰值計費還貴22%。阿里雲的套路在彈性:抗住500Gbps DDoS攻擊時,帶寬突發費用能談到公開價的三折,但新手根本摸不到談判桌。
最隱形的成本其實在HTTPS請求。某知識付費平台每月3億次請求,阿里雲每萬次¥0.25看著便宜,騰訊雲¥0.35但送免費額度。財務核對半年才發現實際支出只差3%,魔鬼都在請求頻次的分佈曲線裡。
生死時刻的防禦底牌
還記得去年某交易所被700Gbps混合攻擊嗎?當時兩家工程師都在機房蹲著。阿里雲的Anycast骨幹在頭五分鐘吃掉大部分垃圾流量,但應用層攻擊穿透後,自研WAF規則更新比騰訊雲慢十分鐘。而騰訊雲的「宙斯盾」系統自動調用閒置計算節點做流量清洗,代價是當周雲服務器費用暴漲40%。沒有完美方案,只有用錢換時間或用風險換成本的選擇。
去年幫某車企做架構診斷時畫過張決策樹:海外用戶超三成選阿里雲,視頻業務佔大頭看騰訊雲,中小企業先搶騰訊雲新客禮包(但記得六個月後重新議價)。最關鍵是埋監控探針:用Cedexis或PerfOps同時監測兩家,讓真實用戶流量告訴你何時該切換。某跨境電商就是靠著實時調度,把日本用戶的CLS指標壓低了34%。
上週某客戶問我該不該賭騰訊雲新出的邊緣函數計算,我的回復是:先在阿里雲用EdgeRoutine搭建AB測試,流量切10%跑兩週。CDN戰場早過了押寶的時代,會跳探戈的架構師才能活過下次流量海嘯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