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CDN访问速度测试实用方法推荐

最近幫客戶部署香港節點CDN,發現個有趣現象:同個服務商宣傳「香港直連」,實際速度可能差兩倍以上。上個月某跨境電商平台大促,凌晨三點突然卡死,查了半天才發現CDN自動調度到新加坡節點——所謂智能路由,遇到BGP劫持照樣翻車。

測CDN不是跑個speedtest就完事。去年我們用17Mon測亞太節點,數據美如畫,結果用戶上傳影片照樣轉圈圈。後來抓包發現問題在TCP窗口縮減:當香港到廣州骨幹網抖動超過15ms,某些服務商的TCP協議棧會保守縮減帶寬,這時候就需要手動調整kernel參數了。

真實測試三板斧:先用Cloudping對比AWS/Google/Azure香港POP點延遲,重點看TCP握手時間。有次測某國產CDN,ping值15ms亮眼,但SSL握手竟耗時800ms——他們把證書驗證節點放在法蘭克福。再用curl測分片下載,觀察10MB文件的波動曲線,某大廠節點在晚八點準時掉到200KB/s,後來發現是共享帶寬被直播平台擠爆。

藏最深的坑是DNS。某客戶用海外CDN服務商,測試時domain解析到203.0.113.1(香港IP),實際用戶訪問卻跳到日本。抓了上百條記錄才破解玄機:該服務商根據AS號判斷,凡是中國移動鐵通出口的訪問,強制導向東京節點。解法也簡單,在DNS服務商那兒把鐵通ASN寫進黑名單。

真正靠譜的土方法:租個深水埗機房實體機,裝上PerfSonar。連續跑48小時,把HTTP/3的UDP丟包率、QUIC連接重建次數全記下來。上季度測某家「金融級CDN」,標稱99.99%可用性,實際遇到廣東暴雨時,UDP丟包觸發頻繁重傳,延遲飆到900ms+。

最後提醒個反直覺結論:別太迷信本地節點數量。有家廠商在香港設了8個POP點,結果我們traceroute發現,其中6個都通過HE.NET繞美。真正關鍵是看自主運營的城域網覆蓋,像Equinix HK1這種核心交換機房,能直連PCCW/HKIX的才是硬實力。

評論:

  • 用curl測分片下載具體指令能分享嗎?我們團隊還在用老舊的wget腳本
  • 測過Akamai香港節點嗎?他們宣稱的邊緣計算延遲<10ms是真實數據還是實驗室理想值?
  • 遇到過更離譜的BGP劫持案例:某CDN的台灣IP段被路由到印度,持續了整整兩天
  • 金融級CDN那個案例太真實,我們私募系統上次也是栽在UDP協議上,現在全切回TCP長連接了
  • 求推薦香港本地靠譜的探針部署服務商,自己租機房成本實在扛不住
  • Leave a comment

   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