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DDoS更阴险的CDN攻击:你的静态资源正在被「吸血鬼」式收割
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,是因为这两天我们的网站流量被刷爆了!当然不是因为用户量的激增导致的正向流量上升,而是因为某些非法用户在恶意刷我们网站的CDN流量,导致我们网站无法正常运行。
Part 1
事情的起因
昨天晚上11点左右,我们小伙伴在访问 H5-Dooring 零代码平台的时候,发现网站挂了,无法访问了,紧接着腾讯云CDN续费的短信铺满了我的手机。
于是我们立马检查了云服务器控制台,发现了惊人的流量消耗:
cdn资源竟然短短2天被请求了几十万次,每天流量消耗接近50G:
最终的结果就是Dooring平台依赖的cdn资源因为额度费用不足,无法访问了,更可恶的是,我们之前为了优化网站性能,把核心js插件也托管到cdn了,导致由于cdn无法访问,整个网站“瘫痪了”。
还好我们发现的及时,及时对CDN充了费用,并把恶意访问的用户IP封了:
同时为了提高网站稳定性,我们把核心js放到了服务器本地管理。
目前网站已恢复正常,大家可以正常使用(https://dooring.vip)。
Part 2
网站CDN安全的反思
这次危机之后,让我更加注重网站安全问题了,尤其是CDN安全。
如果对云服务的CDN没有足够多的安全管控的理解和经验,还是不建议把核心资源放在CDN上,也就是不要太过依赖CDN。
这次事件之后,我也研究并查找了大量的资料,学习安全防控相关的经验,这里和大家分享总结一下,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情况,也可作为参考交流。
深度防御建议方向
- 成本控制层:设置CDN流量封顶告警(如日流量阈值触发自动停服)
- 访问鉴权层:启用Referer防盗链、Token签名验证、IP黑白名单
- 行为分析层:部署WAF+UEBA(用户实体行为分析)识别异常模式
- 法律追溯层:通过日志固定电子证据,依据《网络安全法》第27条追责
大家在使用云服务厂商提供的CDN时,建议立即执行以下三步应急方案:
① 检查CDN控制台「防盗链」配置是否开启
② 分析访问日志提取恶意IP特征(UserAgent集中在Headless Chrome/Fakebot)
③ 启用「流量整形」功能限制单IP请求频率
此类攻击已形成完整地下产业链(从IP代理服务到自动化攻击工具包),建议建立持续监控机制而非一次性修补。
Part 3
网站CDN资源为什么会被盗刷
CDN资源被恶意刷流量(也称“资源盗刷”或“流量攻击”)是一种针对网站主的新型攻击方式,其危害和攻击者动机我总结了以下几点,供大家参考:
一、对网站主的直接危害
- 经济损失雪崩式增长
- 计费模式陷阱:CDN服务普遍采用「按流量计费」或「请求次数计费」(如腾讯云、阿里云的带宽峰值+HTTP请求数双重计费),恶意刷流量可导致单日账单激增百倍
- 典型案例:某企业静态资源被盗刷,3天产生47TB流量,账单超18万元
- 隐性成本:超出套餐流量后按量付费单价更高(如AWS CloudFront超量后单价可达$0.085/GB)
- 业务稳定性威胁
- 带宽封顶熔断:当突发流量超过CDN带宽上限(如配置的10Gbps带宽),触发自动熔断导致所有用户无法访问
- 源站过载风险:若攻击者穿透CDN缓存直接请求源站,可能引发服务器宕机
- 服务质量降级:CDN厂商对异常流量可能自动限速,正常用户遭遇卡顿
- 法律合规风险
- 版权追责:若被盗刷资源包含第三方版权内容(如字体、图片),可能面临侵权诉讼
- 监管处罚:突发流量异常可能触发网信办等监管部门的网络安全审查
- 数据泄露隐患:攻击流量中可能混杂渗透测试行为,探测系统漏洞
二、攻击者的核心获利逻辑
- 商业竞争武器化
- 行业案例:比如电商大促期间遭遇竞对盗刷商品图片CDN,可能会导致促销页面加载失败,直接损失千万级GMV
- 成本不对称打击:攻击者仅需购买廉价代理IP(0.1美元/IP/天),即可造成目标万元级损失
- 黑产变现链条
- 广告欺诈(Ad Fraud):伪造资源加载统计骗取广告分成(如视频前贴片广告按播放次数结算)
- SEO作弊:通过伪造大量「真实」资源请求提升网站权重
- 挖矿劫持:在JS/CSS资源中植入加密货币挖矿脚本(如Coinhive类攻击)
- 攻击掩护机制
- DDoS烟雾弹:用CDN流量攻击掩盖针对API接口的CC攻击
- 漏洞探测掩护:在大量正常资源请求中混入SQL注入、XSS等攻击试探
Part 4
CDN流量攻击的8种形式
接下来分享一下目前常见的8层CDN流量攻击方式,以帮助大家在设计稳健系统时有一个更全面的技术考量。
第一层:缓存投毒——篡改合法资源的“慢性毒药”
攻击者通过伪造HTTP请求头或特定参数,向CDN节点注入恶意内容。例如,篡改JS文件植入挖矿脚本,当用户访问时,CDN会将感染后的资源分发给所有用户。这种攻击的隐蔽性在于,恶意内容会被CDN长期缓存,形成持续性危害。
案例:电商网站的促销页面被植入赌博广告链接,用户点击后跳转至黑产页面,导致品牌声誉受损。
第二层:IP黑名单绕过——无限换皮的“变色龙”
传统IP封禁策略在此类攻击前完全失效。攻击者使用动态代理IP池,每秒切换数千个IP地址,模拟全球分布的真实用户。更危险的是,部分黑产通过运营商内部漏洞获取IP资源(如山西联通IP段的大规模无差别刷量事件),使得IP来源看似“合法”。
第三层:HTTPS加密伪装——披着安全外衣的“特洛伊木马”
利用HTTPS加密特性,攻击者将恶意请求隐藏在加密流量中。CDN服务商若未部署TLS指纹识别技术,则无法检测请求内容是否异常。例如,视频平台遭遇的HTTPS协议下的大规模资源盗刷,攻击流量与正常用户请求在加密层完全一致。
第四层:Bot流量伪装——完美模仿人类的“数字演员”
高级Bot工具可模拟人类点击行为:随机滑动页面、间隔点击、甚至模拟不同设备的浏览器指纹。腾讯云曾监测到某次攻击中,Bot流量在鼠标移动轨迹、页面停留时间等维度与真人用户相似度达97%。
第五层:域名劫持渗透——DNS系统的“影子杀手”
通过篡改DNS解析记录,将CDN域名指向恶意节点。2024年某知名CDN服务商遭遇的供应链攻击事件中,黑客入侵其DNS管理系统,将部分客户域名解析至伪装节点,导致用户数据被窃取。
第六层:资源盗刷经济链——黑产的“流量套利游戏”
攻击者通过PCDN(P2P内容分发网络)产业进行双向套利:一方面消耗目标网站CDN流量推高其成本,另一方面利用盗刷的流量完成PCDN平台的任务,获取分成收益。这种模式在山西联通IP段攻击事件中被首次曝光。
第七层:慢速攻击——低功耗的“温水煮蛙”
与传统DDoS的暴力攻击不同,慢速攻击通过低速率(如每秒1次)但长期持续的请求消耗资源。某云服务商曾记录到持续30天的慢速攻击,单IP日均请求仅800次,但数万个IP叠加后导致CDN边缘节点瘫痪。
第八层:API接口滥用——精准打击的“外科手术刀”
针对使用CDN加速的API接口,攻击者通过分析接口参数规律,构造海量“合法”请求。例如某金融平台的风控API被恶意调用,导致每日额外产生2TB流量和数百万元账单,而常规WAF规则无法识别此类请求。